来源:【中国教师报】

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绵延千年的“社会记忆”。如何激发学生喜爱传统戏曲的兴趣?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趣味戏曲”选修课程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历,我思考并总结出以下4个教学策略。

用熟悉的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传统戏曲的距离。学生的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祝福》、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等文章,这些文章恰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兴趣点。如学习“越剧”时,我特意选择改编自《祝福》的《祥林嫂》为样例,这样可以很简略地带过“故事情节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把重点放在越剧名段欣赏、程式化表演解读、摹唱等方面。在已有知识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快进入情境,用心关注戏曲内涵,感受文本阅读与戏曲表演之间的差异。

“听他一番心酸话,倒叫我有口也难开,有钱人娶妻是平常事,那穷人无钱亲难配,他八十千钱非容易,多少血汗去换来”,学生通过观看越剧名家袁雪芬真切动人的表演,倾听她柔婉细腻的唱腔,能够直接感受祥林嫂对于贺老六的懊恼和沮丧、同情和怜悯。到了“要死不能死,要归又无家归,要闹也不能闹,要赔又无钱赔,这真是走也难来我留也难啊”这几句,更是把祥林嫂极其矛盾、无奈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传统戏曲带来的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感受。

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激活学生热爱传统戏曲的细胞。比如学习“戏曲常识”时,可以用“戏曲擂台赛”的方式,将常识制作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用学生的好胜心来引发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答对时给予奖励,学生答错时顺势普及戏曲知识。诸如“戏曲艺术特色”“戏曲流派”“戏曲行当”等略显枯燥的知识,在这种活泼的形式下,学生竟然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再如“京剧脸谱”一课,由“唱脸谱”“猜脸谱”“识脸谱”“辨脸谱”“画脸谱”“说脸谱”等环节组成,可以综合运用唱歌、猜谜、辨识、绘画、口语表达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京剧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在“辨脸谱”环节,我出示项羽的“钢叉无双脸”,脸谱可以反映角色的人生命运、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使用武器等。结合所学的《鸿门宴》《项羽之死》等课文,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脸谱内涵相互印证,对项羽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相辅相成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语文课文,也对传统戏曲多了一份喜爱。

用主题探究式学习活跃学生学习传统戏曲的思维。有人说“十部传奇九相思”,爱情是传统戏曲最为重要和最为普遍的主题。为此,我带领学生赏析多部爱情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天仙配》《白蛇传》《西厢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剧目有何共性特点,以及为何会有这些特点。这样的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爱情背后的作家心理以及普通民众的内心期待。在戏曲教学中引入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其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用开放自主的课后活动延长学生探究传统戏曲的热情。热情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执着追求的强大动力,因此当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后,一定要设法延长这种热情。开放自主的课后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我设计了“走访南戏故里”“对话瓯剧名家”等活动。学生根据项目要求,事先设计走访路线、走访内容、设计问卷、了解瓯剧名家、对话注意事项、任务设计及人员分配等,不仅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对学生理解、传承并弘扬戏曲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寻访民间,了解了南戏与瓯剧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走进相关机构,明晰了南戏与瓯剧的未来发展蓝图;关注校园,探寻南戏与瓯剧进校园的多种途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传统戏曲在一方“舞台小天地”里演绎着百态人生,又在“天地大舞台”里记录着千载春秋,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如此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当然要带着学生去不断探寻——因探寻而理解,因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传承,因传承而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