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苏州呀,好风光,

江南鱼米乡,

狮子回头悄悄把虎丘望,

哎呀,苏州好地方,

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和沧浪,

绿荫透花墙,花木四时香,

假山亭台绕池塘,

苏州风光美呀美名扬。”

开篇出现的这一段弹词是节选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苏州评弹作品《苏州好风光》,短短几句,就把苏州的风景名胜一一勾勒出来,仿佛身临其境,看得见绿树花墙,闻得到四季花香,领略得到苏州的好风光。这就是苏州评弹的吸引力所在,伴随着弦索叮咚,吴侬软语,把数不尽的江南风光和说不尽的江南往事与你一一细说,而你则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享受着一场视听盛宴。

1吴中瑰宝,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馀》封面 东方出版社

年轻的听众可能不太清楚,现在所熟知的“苏州评弹”的正式命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评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名录中,而在此之前“评弹”在苏州说法不一,也有被人称之为“说书”的叫法,这大概是与其表演形式有关。

“评弹”一词,根据学界已有研究发现,最早记载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一文中,其中载道:“优人百戏,击毬关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可见在明代“弹词”这样的表演形式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其具体表演形式还有待探究。除此之外,“评弹”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实际上是“评话”(在北宋称为平话,上及唐,有讲经和变文等,流变至今,北方为评书,南方则称评话)和“弹词”(歌咏性弹唱,源自宋代诸宫调,南宋时已有弦索、南词等别称,流变至清代,北方为琴书、鼓词、子弟书等,南方则演化为吴地弹词)的结合体,故“评弹”究竟形成于何时,大概是很难界定的,但可以肯定的它是两种类似的文化艺术交融的产物无疑了。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周良著《保护好苏州评弹》封面 古吴轩出版社

而“苏州评弹”作为“评弹”的一种,自然也是包含“苏州评话”(只说不唱,用醒木一方,通常是一个人,称“单档”)和“苏州弹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双档”为多)两种曲种。作为结合体的“苏州评弹”则讲究“说噱弹唱”。“说”即叙说、述说;“噱”即“放噱”,指逗人发笑;“弹”即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即演唱。足以可见,“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是更加丰富的,且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更高。而关于其产生时间,基本可以推定在明末清初时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清初“评话”和“弹词”在苏州地区十分兴盛,促进了两种艺术融合苏州方言形成“苏州评弹”——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的形式。当然在这一时期,除了“苏州评弹”外,其他地区例如扬州、徐州、贵州和长沙等,也都结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弹词。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冯梦龙像 图源网络

不过,苏州之所以能形成“苏州评弹”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明清时期,苏州的戏曲和小说发展十分活跃,涌现了大批戏曲作家和演出家,其中就包括对通俗文学有着巨大贡献的冯梦龙,他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外诞生于苏州的昆曲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巨大发展,所以这些在无形之中都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另外,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人们并不满足于当时的戏曲和小说,而强烈呼唤更为接地气的声色并存民间艺术形式,现存的乾隆年间的苏州弹词刻本,如《新编东调白蛇传》、《雷峰古本新编白蛇传》等就是佐证。

而往后,“苏州评弹”也一直在推陈出新,迎合时代需求、贴合百姓需要,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近些年的作品《声声慢》就广受听众喜爱。

2独特叙事,缱绻绵长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弹词选回《白蛇传·断桥》 表演:蔡玉良、查兰兰、许芸芸 图源网络

“苏州评弹”之所以广受听众喜爱,除了其演唱方言软糯可人以外,还和它的叙事方式有关。

开篇提及的交谈性就是其中一个特点,评弹者用口头语言来叙事。而这种叙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说书人的语言,即故事的转述者(评弹人)的语言,例如陈灵犀、蒋月泉《白蛇传·断桥》中语言:“许仙又不晓得这一场大水,是他娘子借来的,只觉得来得蹊跷,去得希奇。他想山门已开,水已退了,何不乘此机会,逃下山去,回到镇江,还好和娘子团聚,……为了黑夜之间行路不便,便把佛前一盏莲灯取在手里,马上拔脚向后山跑去”,这很明显地看出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语言;另一种是故事中人物的话,即故事的亲身经历者的语言,例如陈灵犀、蒋月泉《白蛇传·公堂》“姊姊呀,我是昨朝扫墓祭爹妈,顺便西湖去玩耍。偏我游春无造化,……只因一阵狂风卷尘沙,霎时天降倾盆雨”,其中的“我”就是评弹故事中的主角许仙,而非评弹人。不过,这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无论是谁的语言,其实都是依托评弹人说出来的。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秦香莲 艺术形象 图源网络

所以,“苏州评弹”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依靠创作主体的语言。一首评弹的完整演出,主要依靠的就是评弹人的叙述、描写、形容以及必要的解释和渲染从而把整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得故事具有逻辑性,从而让听众不觉得突兀。如在陈灵犀《秦香莲·招驸马》中述说陈世美高中之后的部分,“陈世美高中第五名进士,心里几化得意。不过仔细想,我能有这样一日,吃饭不忘种田人,全是娘子的功劳。不是秦香莲如此贤惠,出心出力,卖却金钗,助我盘缠,我怎么会到东京来。不到东京,哪得功名?饮水思源,让我快些把这喜讯告诉娘子,她晓得我高中第五名进士,不知要哪亨高兴得来”,就通过评弹者的语言勾勒出了其心理状态,为后文他变心作了铺垫,推动故事的跌宕起伏。

第三点则是“评弹人的全知视角以及书中人物的限知视角”,这其实是对上面两点的概括总结,评弹人转述时是以已经了解故事脉络发展的视角来叙述的,而在叙述故事中人物的话时,则是处于现在进行时的状态,认知有限。说到这,其实大家能感受到“评弹”的内容好像与“小说”内容相似,但是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评弹”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评弹史学研究上具有开创之功的人物是周良先生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区分两者的不同。首先是“评弹”用口头语言,而“小说”用书面语言;其次是“评弹”表演者需要直面观众,与听众对话,而“小说”作者无需面对观众;再者“评弹”是表演艺术,其创作和欣赏是同步完成的,而“小说”则不是。故两者独具特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列入非遗,匠心传承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牡丹花开心向党——‘曲唱百年 花开盛世’苏州评弹演唱会 ”上的弹词选回《三个侍卫官·大闹大世界》。 主办方供图 图源人民网

苏州评弹经过岁月沉淀,到了清朝, 形成了“俞(秀山)调”、“马(如飞)调”和“陈(遇乾)调”三类弹词唱调,此后诸多唱调大都以此为基础进行演变发展,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步入近代以后,由于战争影响,评弹活动受阻,苏州评弹步入了兴衰交替、发展缓慢的阶段。直至民国时期,上海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才又激发了苏州评弹活力的迸发——这一时期上海聚集了大量人口,工商业、买办业快速发展,刺激了娱乐产业畸形发展,大批艺人包括苏州评弹艺人都大量涌入。而苏州评弹为占有一席之地,便积极汲取其他艺术的长处,加速自身的革新发展,上海也逐渐成为苏州评弹的第二个文化辐射区,孕育着“新”苏州评弹。不过,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新”苏州评弹的发展并不都是健康向上的,由于社会环境因素,也存在腐化的趋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评弹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评弹被视为文艺事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卖唱”的职业,评弹艺人的地位也大大提升,且从1951年开始,苏州评弹开始组织团、队、组,进行专门化发展,种种条件的改善以及现实题材的丰富,极大的刺激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如《厅堂夺子》《海上英雄》等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而在此之后,苏州评弹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发展期后,但涅槃重生,接续发展。

直到2006年,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并且列于“曲艺类”项目的首位。这不仅有益于苏州评弹保留自明清以来绝大部分说唱文学的口头文本,维系苏州独特的口头文艺形式,积累评弹前辈们的经验,充实人民的生活,还有益于苏州评弹的传承。除此之外,金丽生、邢晏芝、王月香、邢晏春、张国良、金声伯、杨乃珍、陈希安、余红仙、江文兰、赵开生等艺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这更促进这吴地之声响彻祖国大地。

确实这样的宣传也有着激励作用,自2000年开始,苏州坚持每三年定期举办一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特别在2021年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来自全国的14家评弹演出团体共聚一堂,共推出19台演出(含两台评话专场),令前来观看之人大饱眼福,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不过即便如此,苏州评弹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那就是传承人的缺失,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大多数人,包括苏州大多数本地人都听不懂吴语,导致了苏州评弹的式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金丽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都挺好》剧照 图源网络

但是,评弹大家们也没有墨守成规,2019年影视剧《都挺好》的苏州评弹配乐掀起的一波评弹热给了他们启发,促使他们转换思维,不再局限于在专门舞台上表演,也通过新媒体来传播苏州评弹,影响年轻一代。这种新方式也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在2020年5月,苏州市评弹团首次采用网络直播形式举办“姑苏八点半 遥看珠玉盘”——“小字辈”苏州弹词流派演唱会,在两小时之内就吸引了16万多人在线观看,这是之前从未达到过的观看人数。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传播也勾起了一部分年轻人对于苏州评弹的兴趣,加入了评弹的学习,壮大了评弹传承人的队伍,这极大地扭转了苏州评弹传承的困境,使得老一辈匠心创造的经典剧目得以继续发扬。

可评弹的发展远不止于此,依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4创新之路,道阻且长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图为黄埭评弹演员在演出。受访者供图 图源华夏经纬网

在过去十几年中,苏州市为延续苏州评弹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性哺育道路:制度扶持——增扩书场——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评弹学校,利用政策为苏州评弹兜底,在全苏州营造出了传承和保护评弹的气氛,从传承、宣扬等各方面打造出体系化的保护体系。

但实践证明,光有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全媒体发展的时代,创新才是王道。可创新之路,道阻且长,苏州评弹即便已经通过利用大众媒体暂时解决目前的传承危机,也仍需积极寻找开拓创新之路。现苏州市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陶春敏就提出,苏州评弹传承发展要重视长篇书目,才能守正创新。陶先生的看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苏州评弹按时长划分为长、中、短三种书目,“长篇”每天表演两个小时,持续15天左右,“中篇”时长大概为两小时,“短篇”则在半小时以内。所以,如若评弹艺人对于长篇剧目能驾轻就熟,则编、导、演的技艺自然炉火纯青,那么表演中短书目当然也不在话下。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匠艺研究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缱绻绵长」

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节图片 图源央视中国文艺报道

可仅限于老的长篇书目,自然也会枯燥乏味,作为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节听众的张进在观看完整场表演后,就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苏州评弹创作尚嫌‘贫乏’、说表明显‘贫血’、传承仍然‘贫弱’”,这“三贫”无不反映着当今评弹艺术的痛处,痛击着苏州评弹进一步的创新。

苏州评弹在古代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接地气有关,这绝不仅仅是指其艺术表现形式、表演内容雅俗共赏,还表现在其思想性之上。因苏州评弹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它所传播的思想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例如有情人终成眷属、吃苦耐劳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易懂,鼓励着人们积极向上生活。其实近些年来苏州评弹也有尝试创造反映当今时代价值观的新书目,如苏州市评弹团的现代书《欢喜冤家》,但从总体来看,生命力不强,有关学者认为这与部分艺人没有掌握传统长篇的基本艺术结构和表演手段是有关系的。评弹艺人如若只是单纯叙事,自然会导致评弹表演缺乏特有魅力,出现抓不住观众的心的困境。故评弹的创新不能舍本逐末,还是要把基本功打扎实,掌握评弹艺术的规律,继承与创新并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换言之,苏州评弹想要守正创新,还得再下些苦功夫——在传承原有技艺的基础上,打造出脍炙人口的时代之作。而在众多呼唤苏州评弹创新的声音之中,有些专家就建议苏州评弹创作可以朝着贴合苏州人文特色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运河十景”、“金鸡起舞”和“水八仙”等,将苏州评弹与苏州美食碰撞,擦出不一样的人间烟火味。在当今网络吃播流行的浪潮下,评弹与美食的结合倒也别有一番风味,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而未来究竟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5结语

吴侬软语,缱绻绵长;创新之路,道阻且长。有人曾把苏州评弹比作江南的水,其在江南诞生,也在江南流转,有波澜壮阔之势,也有小桥流水的缠绵,而水又是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故作为吴地之声的苏州评弹,在流淌过重重险滩后,也定会以各色形态响彻神州大地。

参考文献:

1.周良:《苏州评弹》,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周良:《苏州评弹史稿》,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

3.沈兰凤:《苏州评弹的历史及其艺术特色》,《戏文》2006年第3期。

4.姜永春:《苏州评弹的继承与发展》,《剧影月报》2008年第6期。

5.冯智全:《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哺育与保护》,《人民音乐》2010年第12期。

6.张祖健:《吴文化瑰宝——苏州评弹》,《秘书》2013年第4期。

7.《苏州评弹》,《音乐时空》2014年第23期。

8.周良:《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曲艺》2018年第8期。

9.郝佩林:《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10.(美)马克·本德尔著,李东鹏译:《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梅与竹 中国传统苏州评弹》,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11.潘讯:《弦索烟云:苏州评弹口述历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

12.周胜南:《苏州评弹现代书创作的叙事选择》,《四川戏剧》2021年第7期。

13.张进:《完善艺术培养机制 提升评弹发展能力——来自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节的观察建言》,《曲艺》2022年第3期。

14.刘巍巍、强晓玲:《苏州评弹:江南文化的灵魂之歌》,《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2月25日。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